無人駕駛汽車的應用,最可能的三大核心領域是共享出行、貨運物流和私人汽車銷售。從時間進度上看,無人駕駛技術共享出行和貨物物流上的應用一定會比應用于私人汽車上早。
百度的“apollo”開源計劃,使得百度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獲得了包括北汽、奇瑞、比亞迪、一汽解放、福田等大量整車制造商的合作合同。而谷歌所在的歐美市場,主要整車制造商都以投入巨資自研無人駕駛技術。谷歌折騰1年,只與FCA達成了戰(zhàn)略合作。這讓谷歌在競爭中陷入巨大的被動。
然而,在無人駕駛未能部署在私家車上之前,與整車制造商合作生產出來的產品并不能找到市場,也不能讓部署了百度無人駕駛技術的汽車大規(guī)模在道路上跑起來。他們還是需要找到市場,把車子賣出去。
谷歌的優(yōu)勢在于,其無人駕駛技術經過8年300萬英里的測試,已非常接近于最后的上路應用。此外,谷歌與FCA合作,將大捷龍改造為無人駕駛汽車,已經過制造、改裝、驗證和安全測試等諸多制造環(huán)節(jié),初步具備了大規(guī)模制造無人駕駛汽車的能力。
谷歌策略的聰明之處在于,既然整車企業(yè)不愿意合作,而且哪怕合作了也不能快速把無人駕駛汽車賣給個人,不如繞開整車制造商這個中間商,直接與共享出行運營商合作。而整車制造商只需要與一家FCA合作,只要能夠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具備無人駕駛能力的量產車就行,顯然FCA會更加高興。
在與Uber已經鬧掰的情況下,Lyft顯然成了最佳選擇。擁有了Lyft就像當初的Android擁有了HTC,完全打開了智能手機市場。只要能夠將Lyft扶持起來,谷歌將會擁有整個共享出行市場。
在戰(zhàn)略既定的情況下,Lyft是一定不能抗拒google的誘惑的。
Lyft與谷歌合作,極有可能比Uber提前3年左右時間使用上無人駕駛汽車,如果這樣的事情真的發(fā)生,全球共享出行的格局有極大的可能發(fā)生改變。
車評君必須指出的是,在百度開源無人駕駛技術的背景下,谷歌給共享出行領域提供的技術服務一定是免費的。這次和lyft合作,很可能會倒貼資源。
谷歌,除了可以為lyft提供無人駕駛汽車之外,他還控制著Android操作系統,全球最大的地圖系統谷歌地圖,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可帶來大量的用戶資源,這些資源是任何一個互聯網運營者難以抗拒的誘惑。
谷歌的waymo+FCA,整個無人駕駛生態(tài)系統還缺最后一塊拼圖——終端使用者,lyft補足了這塊最后的拼圖,也是一個絕佳的選擇。意味著全球第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無人駕駛汽車生態(tài)系統聯盟正式成立。
谷歌一定會傾注他的資源,將Lyft扶持為共享出行領域里的HTC,他一定可以做到。因為他除了能夠提供無限量的運力之外,還能提供無限量的用戶導流。這個生態(tài)系統和聯盟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在Lyft的示范和競爭下,加上谷歌waymo的無人駕駛汽車技術成熟度最高,已具備了量產能力。毫無疑問,所有的打的軟件或共享出行公司都會將waymo作為首選的合作伙伴。
谷歌以共享出行市場作為突破口,百度原先重磅推出的“apollo”計劃的初衷不但會落空,且會陷入被動。因為在共享出行領域前期的無人駕駛汽車使用的都將會是谷歌的系統,同時為谷歌貢獻大量的數據,提升谷歌的能力,并幫助他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
在共享出行領域,百度唯一的機會就是中國市場。政策的壁壘和門檻使得谷歌在短期內難以長驅直入。中國市場,還剩下滴滴出行,神州優(yōu)車以及艱難求存的易到用車。在這塊市場,如果誰率先解決將無人駕駛應用于共享出行,誰將會在出行市場的競爭中占據很大的優(yōu)勢。
百度的當務之急是,整合一家核心整車制造商,迅速解決無人駕駛汽車的規(guī)模制造問題。這里的備選有幾家,比亞迪、奇瑞、蔚來汽車、威馬汽車。比亞迪的優(yōu)勢在于其生產的包括騰勢、e6等車型比克萊斯勒大捷龍更適合共享出行。威馬汽車從車型研發(fā)上,已經考慮了未來用于共享出行的用途。
百度還需要即可著手與國內的共享出行服務商合作,對接需求,探討如何最快地將無人駕駛汽車投入到具體的運營使用。滴滴出行很難在短期內達成合作,神州優(yōu)車也許是最佳選擇。
沿著谷歌的邏輯,在車評君看來,也許貨運物流,或者快遞公司,也有非常強烈的需求,類似的合作洽談已經在路上了。百度顯然不會放棄,谷歌也會加速推進。
車評君能夠想到的思路是見招拆招,流于下乘。高手與高手之間的較量,其看點在于永遠不會follow競爭對手的思路,其戰(zhàn)略和策略和自身的核心能力充分結合,一方面能夠對產業(yè)造成巨大的沖擊,同時又讓競爭對手無法模仿。
現在,球再次踢給了陸奇,讓我們看看百度如何接招吧。
競爭跑步進入寡頭時代
百度對無人駕駛技術的開源,以及谷歌在共享出行領域的重拳跟進,極大的可能將無人駕駛技術導入到“寡頭競爭”時代。理由簡述如下:
1、無人駕駛技術的盈利模式已發(fā)生根本性轉變。鑒于無人駕駛汽車研發(fā)成本非常高昂,原先硬件制造商設想的商業(yè)模式,增加硬件體驗和附加值,再賣高價的可能已經非常低,唯一的不確定性是蘋果。
鑒于無人駕駛軟件拷貝已不能賣錢,這會讓整車制造商的研發(fā)投入不能得到有效的補償,后續(xù)的研發(fā)運維難以為繼。整車制造商也不可能將自研的無人駕駛系統開源,提供給競爭對手使用,這將使得他們逐步被趕出市場。
像Android這樣的平臺運營模式,最大的特點是研發(fā)投入極其高昂,而投資回報周期長,且羊毛出在豬身上。并不適合硬件制造商,或者小型公司參與。
2、AI和數據將大幅度抬升無人駕駛門檻。無人駕駛的突破是AI技術發(fā)展的結果。汽車硬件制造商,能夠突破AI的門檻,在這個領域具備較強競爭力的可能性不高,也難以在這個領域培養(yǎng)出核心競爭力,樹立起口碑。另外,鑒于百度以及谷歌的開源,他們將會獲取更多的駕駛數據,進一步提升無人駕駛能力,與單一的汽車品牌在能力上拉開差距,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形成“馬太效應”。
3、無人駕駛技術將會品牌化。因為無人駕駛不僅事關車輛本身以及車上人員的安全,且會影響到其他人員以及財產的安全,具有非常大的外部性。這種特征將使無人駕駛技術的品牌變得重要。任何公司或者個人,在采購的時候,一定會非常慎重地考慮該車的無人駕駛技術由誰提供。這將會使得出現“Intel Insider”這樣的效應,進一步加劇集中。
如果這種趨勢成立的話,就意味著全球范圍內在無人駕駛產業(yè)幾百億美金的投資將會化作烏有。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2008年左右,形勢就會看得更加清楚。那時,蘋果剛剛推出IOS,全球范圍內的科技企業(yè)都試圖爭奪智能手機OS的機會,大量有實力的公司,大量的科研人員,大量的資金被投入到這個領域,試圖抓住千載難逢的市場機會。
這個市場上最終只有兩家OS幸存了下來,一家是蘋果的IOS,一家是谷歌的Android。截止上周五,蘋果的市值為8130億美金,谷歌市值達6500億美金,分居全球市值排行榜的第一和第二位。
很難想象在15年以后,市面上還有15家無人駕駛技術品牌,如果還有3-5家,就屬萬幸了。 瘋狂的人們和資本,都想一想吧。
慘烈競爭催熟無人駕駛技術
正是因為無人駕駛技術未來無與倫比的可能性,導致了百度包括谷歌,在面向未來制定戰(zhàn)略時,極其具有侵略性。同時讓競爭變得異常殘酷。
2024-08-01 09:14
2024-07-30 10:21
2024-07-29 10:33
2024-07-29 09:38
2024-07-29 09:30
2024-07-28 09:42
2024-07-26 11:27
2024-07-26 11:22
2024-07-26 11:17
2024-07-21 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