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在場上穿“隱身衣”陪著
再精確的設計也要以防萬一。參加這次演出的新松公司帶去30個機器人,24個上場,另外6個是備用的。
劉俊是三名在場上的技術人員之一,他介紹,他們都要穿著黑衣、黑褲、黑帽子,成為“隱身人”,這樣就不會影響到舞臺效果。
技術團隊回憶說,因為之前幾天天氣條件很不好,所以最后幾天的排練和調試十分緊張,從2月22日開始進行了連續(xù)彩排,每天都要凌晨三點才睡下,早上六點又要起來趕往現(xiàn)場。
因為在韓國演出現(xiàn)場幾乎沒有什么彩排機會,所以之前的彩排地點是在北京,找了一個同等比例和結構設計的場地,大約排練了七八十次。
走位:機器人靠反響光柱“看位置”
機器人的“眼睛”——激光導航系統(tǒng)有著更加嚴苛的應用條件:機器人距離舞臺周圍的環(huán)境參照直線距離近百米,演出場地人流多,如何讓機器人看得見看得準也是團隊面臨的問題。稍有偏差,機器人可能就迷失了方向。新松的?
新松公司副總裁兼團隊針對這些特殊情況,專門研制了全新的導航控制算法,確保所有在演員移動頻繁、場地光照復雜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精準定位和運動。
技術人員劉俊介紹,機器人靠激光導航,現(xiàn)場要放置十幾個反光柱,機器人上場后就要根據(jù)反光柱來定位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現(xiàn)在在哪里,下一步要去哪里。
演出那天,演員把機器人車推上舞臺后會按啟動按鈕,車就會自動調整位置。現(xiàn)場觀眾看到機器人排列是非常整齊的,這個不是靠人工,而是機器人按照程序自動調整的結果。
亮相“北京8分鐘”的新松機器人技術團隊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是個年輕的團隊,其中很多是85后、90后。16人中年齡最小的是1990年出生的劉俊,參加工作才兩年半時間。
劉俊負責機器人車體軟件設計,在現(xiàn)場他要隨時觀察車體是否正常。演員把載著冰屏幕的機器人車推上舞臺后,他和另外的技術人員大約有兩分鐘左右來檢查車的狀態(tài)。機器人車啟動后,他們還要看車啟動后的狀態(tài)是否正常。如果出現(xiàn)問題,只有幾十秒的時間換車。有兩組備車,分別在上場口和下場口,發(fā)現(xiàn)問題要在最近的那個口把車換好。
劉俊介紹,出現(xiàn)狀況的情況實際很少,之前幾十次彩排出現(xiàn)狀況也就一兩次。
16人的技術團隊中僅有一位是女性
在16人的技術團隊中,1987年出生的趙茜是唯一女性。她的孩子今年兩歲多了,在她出差在外的這些日子里,她靠視頻每天跟孩子和家人交流。趙茜說:“作為唯一的女性,同事們都很照顧我?!?/P>
趙茜負責機器人路線規(guī)劃,以變幻出各種隊形。她介紹,隊形是導演組負責設計的,但導演組不懂機器人語言,新松的技術團隊就要想辦法把導演組的想法轉化成機器人能夠識別的數(shù)據(jù),這個過程比較難,數(shù)據(jù)格式完全不一樣,中間修改了至少20次左右。在互相磨合中,雙方都在進行不斷調整,導演組的想法也是一直在修改,力爭盡善盡美。團隊的同事都說她在現(xiàn)場發(fā)揮了女性溝通能力比較強的優(yōu)勢。
讓趙茜印象深刻的是,“當遇到困難時會有很多人幫助我,并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這也是新松技術團隊一個非常好的氛圍?!?/P>
沈陽新松移動機器人BG總裁張雷、總工程師劉俏與總導演張藝謀合影
2024-08-09 09:26
2024-08-07 08:58
2024-08-04 09:37
2024-08-01 09:14
2024-07-30 10:21
2024-07-29 10:33
2024-07-29 09:38
2024-07-29 09:30
2024-07-28 09:42
2024-07-26 11:27